7月22日,2019年“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高校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在华北电力大学正式开营。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檀勤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重大项目处处长唐云,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张刚刚,中科类脑科技公司CTO褚海涛、销售总监兰志勇,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领导刘威、房方、李元诚、王玮、葛红,训练营主要负责老师郑玲、魏振华、陈菲,以及教师代表赵建涛、石敏、琚赟等出席开营仪式。本次训练营由教育部国际司、科技司指导,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华北电力大学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类脑智能技术公司支持,经过前期宣传报名和周密筹备,从1136位报名者中,录取了来自60所国内高校和2所海外高校的100名在校生参加训练营。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首先代表项目承办方欢迎与会嘉宾和训练营营员的到来。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华北电力大学一直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动态,相继成立了多个校级科研机构,新建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作为项目承办方,华北电力大学将全力以赴做好训练营的各项组织工作,为所有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中科类脑科技公司CTO褚海涛代表项目支持单位表示,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开发效率提升的公司,中科类脑有幸参与到训练营中,并邀请到活跃于人工智能领域一线的中国科技大学老师参与本次项目,希望同学们通过活动了解人工智能,学会通过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应用问题。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代表项目主办方致辞。他指出,“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是政府主导、校企广泛参与的公益性AI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开放共享的人才培养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旨在通过人文交流的方式,整合国内外人工智能优质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培养计划”的实施也是希望教师和学生们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培养研发能力的同时,强化人文交流的理念,提高人文思维和人文交流的能力,在未来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的理念,营造开放合作的氛围,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和技术革新发展的瓶颈,该“计划”就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为科技和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他勉励营员们提高对人工智能与人文交流的认识,重视人工智能与人文交流的融合,珍惜本次训练营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檀勤良代表项目指导单位讲话。他指出,作为落实《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自去年启动实施以来,高校与企业的参与度、师生的踊跃程度都有大幅提高,受到了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充分证明了项目高度契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他希望主办方不断完善项目方案,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养的模式,惠及更多高校和师生,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够珍惜本次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加强与专家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互动,认真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了解国际产业前沿发展趋势,利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和本专业及日常生活的结合与应用,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长为创新型优秀的AI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本年度唯一承办高校学生人工训练营的高校(普通本科层次)。华北电力大学一直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动态,近几年学校相继成立了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能源电力大数据研究院等多个校级科研机构,新建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今年5月16日,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学院”,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能源互联网自主创新国家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营员们将在华北电力大学通过为期9天的理论教学、实战演练、学术研讨和参观调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AI的活力与魅力,快速成长为有想法、有办法、有算法的创新型人才。
本次训练营由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代表华北电力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