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建模,检测,优化,控制

2013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开始申报

一、概述

“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08年12月30日批复增补认定的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科技部于2011年3月29日颁布的文件同意立项,并将其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建设计划。发电过程状态监测与优化控制实验室是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研究方向。

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电过程状态监测与优化控制实验室共享实验设备以及人才。

为协助学院青年教师启动科研工作,增强重点实验室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宗旨,现决定开展2012年度开放研究课题资助工作。

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

申请条件:

(1)截止2013年3月31日,未达到35周岁的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以下。

(2)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

资助课题数:

共计六项,其中控制部分三项,计算机部分三项。

资助金额:

每项资助金额一万元人民币。资助资金采用财务报销形式,报销遵照北京市共建项目经费使用规则。

课题完成时限:

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成果要求:

至少发表或录用一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单位需标明“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其他要求:

申请人需填写课题任务书,于2013年3月27日前提交。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组织专家评审,于2013年3月31日确定获资助的申请人,并在重点实验室网站公布。

请依照附件内容撰写申请书,申请书请发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李青的办公平台。

三、开放研究课题方向

课题应围绕传统能源、新能源发电过程,开展检测,建模,优化,控制,信息化研究,关注节能、环保、减排等关键性目标,提升发电过程的优质运行水平。 开放研究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新能源发电过程特性与复合建模。以深刻认识并揭示规模化风能、太阳能光伏、及太阳能光热发电过程机理及特性为目标,发展新能源发电过程的机理模型、多尺度模型及跨尺度模型,构建新能源发电过程复合建模的理论框架,建设模拟/仿真平台。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机理验证,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发电过程优化控制与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2)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规模化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建模理论与量化方法,发展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新能源发电单元、场/群集总动力学特性及建模方法,建立大时间尺度紧密耦合且具有强随机性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模型;揭示规模化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可能引起的低频振荡、电网谐振的内在机理;建立充分考虑新能源电力随机波动特性的复杂电力系统动态全过程物理模拟与数字仿真系统,为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与优化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3)工业过程先进IT技术与系统。主要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信息系统安全、先进仿真技术。该部分内容需围绕电力生产过程展开。

(4)先进控制算法与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超超临界机组的多变量控制系统,设计的先进控制算法需要在本实验室的全激励仿真机平台上验证。

(5)先进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风粉混合物两相流检测技术、煤质在线监测技术、烟气在线监测技术等。